《咬文嚼字》杂志作为一本专注于语言文字规范与使用的权威刊物,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,旨在纠正社会语言使用中的常见问题,提高公众的语言文字素养,2022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涵盖了多个领域,从日常用语到专业术语,从常见错别字到读音错误,全面揭示了当前社会语言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,以下是2022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详细解析。

一、“制高点”误为“至高点”
在描述某一地点或位置的重要性时,“制高点”和“至高点”常被混淆使用。“制高点”本是军事用语,指能够俯视、控制周围地面的高地或建筑物等,制”指压制、控制,强调控制权和掌控力,而“至高点”则指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最高点,强调的是高度而非控制权,在描述科技巨头抢占行业领先地位时,应使用“制高点”,而非“至高点”。
二、“电光石火”误为“电光火石”
“电光石火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转瞬即逝的事物,也形容极快的速度。“电光”指闪电之光,“石火”指击石之火,两者都具有短暂、迅速的特点。“火石”是燧石的俗称,两块燧石擦击可以取火,与“电光”的形态和含义相去甚远。“电光石火”不能写作“电光火石”,这一错误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,特别是在描述体育赛事的精彩瞬间时。
三、“跻身”误为“挤身”
“跻身”和“挤身”虽然读音相近,但含义截然不同。“跻身”指晋升、进入某一层次或领域,强调的是社会地位的提高,而“挤身”则指推开、紧紧靠在一起,常用于描述拥挤的场景,在描述某位运动员通过优异表现进入国际赛事时,应使用“跻身”,而非“挤身”。
四、“花甲”误为“古稀”
在古代中国,人们用干支纪年,六十年为一个周期,称为“花甲”,后来用以指人六十岁,而“古稀”则指人七十岁,源自杜甫的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在现代社会,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,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,六十岁已不再被视为稀罕之事,在描述某人年龄时,应准确使用“花甲”或“古稀”,避免混淆。
五、“松弛感”误为“松驰感”
“松弛感”一词近年来广为流传,用于描述一种轻松、自在的生活态度,由于“弛”和“驰”字形相近,常被误写为“松驰感”。“松弛”指放松、不紧张,与“弛”(放松弓弦)相关;而“驰”则指车马等跑得快,与“松弛”无关。“松弛感”不能写作“松驰感”。
六、“曈曈”误为“瞳瞳”
“曈曈”和“瞳瞳”虽然读音相近,但含义完全不同。“曈曈”形容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,常出现在古诗词中,如王安石的《元日》中的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而“瞳瞳”则指瞳孔,即眼球虹膜中心的圆孔,在引用古诗词或描述太阳升起时的景象时,应准确使用“曈曈”,避免误写为“瞳瞳”。
七、“脑卒中”的“卒中”误读为zúzhōnɡ
“脑卒中”简称“卒中”,俗称“中风”,是一种由脑血管突发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。“卒”应读cù,义为突然,后多作“猝”;“中”指被侵袭、被伤害,在实际生活中,“卒中”常被误读为zúzhōnɡ,这与“卒”的另一读音zú(泛指士兵)混淆有关,正确的读音应为cùzhònɡ,以表达突然被伤害的意思。
八、“过渡”误为“过度”
“过渡”和“过度”虽然音同形近,但含义迥别。“过渡”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,如“过渡时期”“过渡地带”,而“过度”则指超过适当的限度,如“过度疲劳”“过度兴奋”,在描述权力更迭、政策调整等社会现象时,应使用“过渡”,而非“过度”。
九、“侦察”误为“侦查”
“侦察”和“侦查”虽然都含有“察”字,但使用领域和含义完全不同。“侦察”是军事用语,指为了弄清敌情、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,而“侦查”则是法律用语,指公安机关、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,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,在描述军事行动或刑事案件时,应准确使用“侦察”或“侦查”。
十、“果腹”误为“裹腹”
“果腹”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,指吃饱肚子。“果”本指果实,“腹犹果然”形容肚子像果实一样饱满,而“裹”则指缠绕、包扎,与“果腹”无关。“果腹”不能写作“裹腹”,这一错误在新闻报道和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,特别是在描述贫困或饥饿状态时。
除了以上十大语文差错外,《咬文嚼字》还指出了其他一些常见的语言使用问题,如错别字、标点符号使用不当、成语误用等,这些问题虽然看似微不足道,但长期存在会对社会语言规范造成不良影响,我们应该重视语言规范问题,提高语言文字素养,共同维护社会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、多写作、多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,也可以关注《咬文嚼字》等权威刊物的发布内容,及时了解语言规范方面的最新动态和错误信息,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